首页公务员申论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省级)(含解析)
我是一根柴

文档

47

关注

0

好评

0
PDF

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省级)(含解析)

阅读 152 下载 181 大小 253.1K 总页数 0 页 2025-06-29 分享
价格:免费文档
下载文档
/ 0
全屏查看
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省级)(含解析)
还有 0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0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单位。“我们确立了‘一心多景、一轴三廊、四片联动’发展格局。”城关镇党委书记X如是说。他介绍,山岔村2014年被纳入了市级美丽乡村建设行列,城关镇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为该村出良策,确定以“传承九磨文化、做足山水文章”为主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该村下决心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带动全村致富的一个新举措,依托自然资源,发挥山岔村天然水源的优势,彰显历史印记,融合文化元素,做活水的文章,打造避暑休闲的美丽村庄。L书记说,该村2014年修建了占地650平方米的老年文化活动广场,2015年利用省市县三级配套资金打造了占地7800平方米的水磨文化广场,2016年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人造草坪球场并精心打造了400米长的历史文化艺术墙。这些设施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而且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社会风气也越来越好。山岔村古时就因县八景之一的“烽火夕照”而负盛名。夕阳将落未落之时,晚霞赤红如血,涂遍半边天空,如一幅色彩溢漾的油画。置身此处,山川河流尽收眼底,其景象在夏日最为艳丽壮观。据此,山岔村2016年建成烽火夕照长城墙、山神庙观景平台和小游园,同时恢复了重阳民俗文化活动。“我们村己通过省、市美丽乡村建设验收,打造了一个不要门票的乡村旅游景点。到这里来,能品野菜、听蛙声、忆水磨、体验农耕文化,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L书记高兴地告诉我们。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部分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周云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14年市级美丽乡村建设时,他看到了商机,有效利用自家宅院,开办“农家乐”。“道路全部硬化,环境干净整洁,景观美丽还有故事,这吸引来了不少游客,生意一天比一天好,1个月纯利润有1万多元。”周云笑呵呵地说。L书记介绍说:“周云的农家乐开办为山岔村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开了个好头,好多村民纷纷效仿,家庭收入开始增长,生活条件明显好转了。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男人们一闲下来就喝酒,女人们一闲下来就传闲话。镇、村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我们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指示,大力倡导文明树新风。”他指着一些农家大门边墙说:“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步就是从每一家找家训、立家规,然后制作成漂亮的牌子挂在门口,时时提醒着进出的每一个人。”他强调,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邻里亲近,做任何事都容易。山岔村把家训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在全村范围内从家谱村史、牌匾楹联、经典家训中广泛征集好家训,使该村成为户户挂家训、家家立家规的“家训村”,以文明家风推动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周云家的大门口贴的是“家庭和谐、邻里相亲”,对于周云来说,好的家训是他家庭和睦、创业致富的根本。周云说:“自从挂上了家训牌,全村的人就开始讨论张家或者李家的家风,不但监督别人,而且反观自己、要求自己、教育孩子。大家和睦相处,邻里亲近。”材料3某学者发表文章,介绍了中国现代史上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乡村建设方面做出的历史贡献。该文章摘录如下:卢作孚于1893年出生在原四川省合川县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作为一个没有念过大学的农家子弟,他却创造了中国现代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教育史上的奇迹。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是中国近现代最大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1927年,卢作孚开始在中国西部开展以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被誉为“北碚之父”,和晏阳初、梁漱溟并称中国现代史上“乡村建设三杰”。他的核心思想是:中国的现代化,基础在“乡村现代化”。他认为:“乡村是不断供给城市人口的地方。如因教育缺乏,供给的都是无知识的人口,那不惟于城市文明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不小。乡村教育不发达,不但是乡村问题,而且变成城市问题了。”而“乡村经济事业如没有(和城市)同样的速度进展,亦必引起城市原料的恐慌”,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人口无休止地逐渐增多,更会成了城市问题。”一一这些近百年前说的话,仿佛针对的就是当下的现实。他始终抓住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关系,来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从而突出乡村建设的基础意义,抓住了要害。“乡村现代化”,既是一个奋斗目标,更规定了推动乡村运动的范围与方法。这也是最具启发性之处:从事乡村运动,既要落实为一个个具体问题(教育问题、救济问题等)的解决,但又不能局限于此,要有一个“乡村现代化”的大视野、大目标,既立足局部,又着眼全局。卢作孚在设计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时,一开始就提出了“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为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的目标,并且具体规划为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自治建设等几个方面。这表明,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现代化”的概念,并不局限为物质的建设,而追求乡村政治、经济、文教、社会、环境的全方位的改革。其一,卢作孚规划中的文化教育建设,不仅以“教育事业”为中心,而且把“研究事业”放在突出的位置。在他看来,乡村建设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他因此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的研究,“要注意应用的方面,有生物的研究,有理化的研究,有农林的研究,有医药的研究,有社会科学的研究”。后来北碚建立了西部科学院,就具体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在城镇设立研究机构,当时这在全国是一个独创。其二,卢作孚特别重视社会建设。他不仅积极发展公共文化娱乐建设,创办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而且大力推动“公共事业”,开展“社会工作的运动”,这背后又是“人”的建设。他要通过这些公共事业,培育新的“人民”:“皆有职业,皆受教育,皆能为公众服务,皆无(不良)嗜好,皆无不良习惯”。其三,他对环境建设也倾注极大热情,提出“凡有市场必有公园,凡有山水雄胜的地方必有公园”,他的理想是把北碚乡村建设实验区建设成“皆清洁,皆美丽,皆有秩序,皆可居住”的人间净土、乐园。其四,他在推动乡村社会建设时,特别关注的是,所有的公共事业,都要“大众出钱,大众出力,而且是-2-
文档评分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0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